細胞凋亡、焦亡、鐵死亡、銅死亡、細胞自噬,細胞死亡形式的基本機制及對應的標志物

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中一種生理或病理現象,它用來消除多余或有害細胞,對于多細胞生物的發育、正常細胞的更新以及各組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維持具有重要意義。細胞死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發生,其中包括細胞凋亡、焦亡、鐵死亡、銅死亡、自噬以及相關細胞死亡等過程。本文將簡要介紹這些細胞死亡形式的基本機制,并總結它們對應的標志物。

 

細胞凋亡Apoptosis)是指為維持內環境穩態,由凋亡小體和Caspases介導的細胞程序性死亡過程。目前,細胞凋亡分為三種:

(1)線粒體凋亡途徑:在細胞受到外部/內部刺激后,線粒體滲透轉換孔打開,導致內部的促凋亡蛋白-細胞色素C和Apaf-1釋放到細胞漿中,細胞色素C通過Apaf-1的CARD結構域與Caspase-9結合形成凋亡復合物,誘導Caspase-9?活化,進而活化Caspase-3,引發凋亡過程。

(2)死亡受體途徑:死亡配體(FasL)與死亡受體(Fas)結合后,通過特殊死亡結構域(DD)招募FADD,FADD由DD和DED兩個結構域構成,其DD結構域可以結合到Fas,而其DED結構域可以與Caspase-8上的DED結構域互補結合,從而形成FASL/Fas/DED/Caspase 8復合物,即死亡誘導信號復合物(DISC),DISC中的Caspase-8酶原發生自身切割來獲得活性,活化的Caspase-8切割Caspase-3酶原,使其活化,引發凋亡過程。

(3)內質網應激途徑:在內質網應激時,Ca2+從內質網中釋放入細胞質后會激活內質網附近的鈣調蛋白分解酶(Calpain),它可以作用于Caspase-12使之活化并釋放入細胞質,誘發細胞凋亡。同時Ca2+可以通過激活Ca2+/鈣聯蛋白調節的鈣調神經磷酸酶(Calcineurin),使得前凋亡蛋白Bad去磷酸化,激發細胞色素C的釋放,誘導凋亡。

標志物解析

(1)Bax/Bcl-2:Bax是促凋亡基因,其可被p53誘導表達,對腫瘤有抑制作用。在細胞凋亡時表達增加。Bcl-2是凋亡抑制基因,其編碼的蛋白具有抑制細胞凋亡的作用,且不影響細胞增殖。Bcl-2與Bax是同源基因,兩者共同構成了細胞凋亡的微調變阻器。因此以兩者的比值作為凋亡的指示是有一定意義的。

(2)Caspase-3/8:Caspase系統的激活對于細胞凋亡的發生至關重要,因此Caspase家族蛋白在細胞凋亡時表達均增加。

 

細胞自噬(Autophage):細胞自噬是指雙層膜(自噬泡)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要降解的細胞器、蛋白質等形成自噬體(Autophagosome),最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(Autophagolysosome),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,以實現選擇性地清除自身受損、衰老或過剩的生物大分子和細胞器,釋放出游離小分子供細胞回收利用的正常動態生命過程。自噬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生存機制,參與調節細胞內物質合成、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間的代謝平衡。

目前,自噬分為三種類型:

(1)巨自噬(Macroautophagy):通過形成具有雙層膜結構的自噬體(Autophagosome)包裹胞內物質,最終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進行降解。

(2)微自噬(Microautophagy):通過溶酶體或液泡發生膜內陷直接吞沒特定的細胞器進行降解。

(3)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(Chaperone-mediated autophagy, CMA):具有KEFRQ樣基序的蛋白在HSP70分子伴侶的幫助下,將蛋白質由折疊的狀態恢復為未折疊的狀態,然后通過LAMP-2A轉運體轉運到溶酶體內進行降解。

標志物解析

(1)LC3B為經典的自噬標志物,LC3B在C端被蛋白酶切割后會形成游離型的LC3B-I型(16kDa),而在自噬發生后LC3B-Ⅰ會與磷脂酰絲氨酸結合形成膜型LC3B-II型(14kDa),其為自噬體膜上的結構蛋白。因此在自噬發生時LC3B-II會增加,且LC3B-II/LC3B-I的比值也隨之增加。

(2)Beclin-1為自噬體形成過程中的一個必需分子,其能夠介導其他自噬蛋白定位于吞噬泡,從而調節自噬體的形成與成熟,在自噬中表達增加。

(3)p62是一種泛素結合蛋白,是反映自噬活性的標記蛋白之一。在自噬過程中,p62?與泛素化的蛋白質結合,再與定位于自噬小體內膜上的?LC3-II?蛋白形成復合物,共同在自噬溶酶體內降解。當自噬活性減弱、自噬功能缺陷時,p62?蛋白會在細胞質中不斷累積。p62的含量間接反映自噬小體清除水平,在細胞發生自噬時表達降低。

細胞焦亡(Pyroptosis):一種由GASD家族蛋白執行的炎性小體依賴的程序性死亡過程,其比細胞凋亡發生的更快。細胞焦亡通常伴隨著大量促炎癥因子的釋放,是依靠Caspase-1形成質膜孔,導致促炎細胞因子(如IL-1β和IL-18)的釋放和細胞裂解。細胞焦亡一種對抗細胞內病原體的重要先天免疫效應機制,廣泛參與感染性疾病、神經系統相關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等的發生和發展。

目前,細胞焦亡的類型分為兩種:

(1)經典通路:由炎性小體組裝介導并伴隨GSDMD裂解和IL-1β和IL-18釋放。炎癥小體是多分子復合體,在胞質模式識別受體(PRRs),識別病原體上的病原體相關的模式分子(PAMPs)與危險相關的模式分子(DAMPs)后被激活,從而促進下游信號通路,導致I型干擾素的產生和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,并與Caspase-1和ASC組裝形成炎性小體導致細胞焦亡。

(2)非典型通路:在非典型的焦亡途徑中,上游Caspase-4/5復合物缺失,Caspase蛋白會通過N端CARD直接結合細胞內脂多糖(LPS)而被激活?;罨腃aspase-4/5/11將GSDMD切割為N-GSDMD,N-GSDMD發生寡聚化并轉移到細胞膜上形成質膜孔,導致K+外排,誘導炎性小體組裝,最終導致焦亡。

標志物解析

Garsdermin(GSDM)家族蛋白均對細胞焦亡的產生有重要影響,因此,該家族成員均可作為發生細胞焦亡的標志物(GarsderminA/B/C/D/E),其中以GSDMD和GSDME作為細胞焦亡標志物居多。因此在檢測細胞焦亡標志物時,應該在未誘導細胞焦亡的情況下檢測到全長的GSDM(55kDa左右),而在誘導細胞發生焦亡后,GSDM被水解為兩部分,即PFD(35kDa左右)和RD(25kDa左右)。

 

細胞鐵死亡(Ferroptosis):是一種鐵依賴性脂質過氧化物的積累所導致新型細胞死亡的方式。主要是由鐵超載和活性氧(ROS)依賴的脂質過氧化物累積引起的。線粒體是鐵利用、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途徑的主要細胞器,細胞發生鐵死亡時線粒體與正常線粒體相比膜密度更致密,體積更小,嵴減少或消失,外膜破裂等。

 

標志物解析

(1)GPX4:GPX4(22kDa)為細胞鐵死亡的關鍵調控因子,GPX4可利用其催化活性,削弱脂質過氧化物毒性,維持膜脂質雙分子層穩態,從而抑制鐵死亡的發生。而用GPX4抑制劑RSL3處理后,RSL3與GPX4共價結合而使其GPX4失活,從而導致細胞內過氧化物堆積,引發鐵死亡。

(2)FTH1:FTH1(21kDa)會破壞鐵自噬體,從而抑制鐵死亡。

(3)ACSL4:ACSL4(79kDa)是調節脂質組成的關鍵酶,可促進鐵死亡。

(4)PTGS2:PTGS2(69kDa)在小鼠鐵死亡細胞中表達水平明顯提升,但是PTGS2的抑制劑并不能影響鐵死亡,所以PTGS2只可能是鐵死亡的標志物而不是推動鐵死亡的功能分子。

 

細胞銅死亡(Cuproptosis)是一種新發現的細胞死亡現象,即銅離子穩態失衡誘導細胞發生的死亡過程。銅死亡是通過銅與三羧酸循環(Tricarboxylic acid cycle,TCA cycle)的脂化組分直接結合發生的。這導致脂?;鞍拙奂碗S后的鐵硫蛋白損失,使得蛋白毒性應激并最終導致細胞死亡。

線粒體中的鐵氧還原蛋白(Ferredoxin 1,?FDX1)是銅死亡發生的核心分子,FDX1可以將Cu2+還原為毒性更強的Cu+,同時FDX1還可以使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中的DLAT和DLST及硫辛?;嚓P酶LIAS發生脂?;?,從而賦予其酶活性。在細胞內銅離子發生積累時,FDX1可以將Cu2+還原為Cu+,并催化DLAT、DLST和LIST發生脂?;?,而Cu+進一步結合到DLAT的脂?;课?,使DLAT發生寡聚化,從而獲得銅毒性。此外,Cu+穩態失衡會導致細胞內鐵硫蛋白丟失,HSP70表達水平增加,引發蛋白質毒性應激。以上兩條途徑共同造成了細胞銅死亡的發生。

標志物解析

(1)FDX1為一種鐵氧還原蛋白,是銅死亡發生的核心分子,一方面FDX1可以將Cu2+還原為毒性更強的Cu+來誘發銅死亡;另一方面可以催化丙酮酸脫氫酶核心結構蛋白發生脂?;?,通過影響三羧酸循環的發生來影響細胞發生銅死亡。

(2)LIAS為硫辛酸合成酶,可作為FDX1的脂?;孜飬~死亡的發生。

(3)HSP70為熱休克蛋白,在銅死亡中引發蛋白質毒性應激反應。

艾美捷科技優勢代理品牌

發表評論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